共青团吉林大学委员会

首页

丰碑礼赞

丰碑礼赞 | 立风口处倚马,行洪流中育人(第二辑 第44期)

发布时间:2022-06-19  点击:

2022年,我党将召开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喜迎二十大,矢志跟党走,回望波澜壮阔奋斗历史,砥砺伟大复兴时代征程。

从不趋时媚俗,哗众取宠,从不知投机为何物笔下明丽而不纤细,温暖而不粗俗,风格独特,应推废名。


人物简介

废名(1901-1967),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1946年,受聘北京大学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著有《行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等文章。


                                             


一、 立于幼学,启于未发

1901119日,冯文炳出生于湖北黄梅。在这里废名度过了他青葱的童年、青少年时期,故乡黄梅对他思想深远的影响是在其进入北京大学读书后才渐显出来的。

1906年,冯文炳在黄梅县城内读私塾。传统的书塾生活几乎与世隔绝,使他感到乌烟瘴气。然而,黄梅县城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却给了童年废名以很大的影响。他自己说到:“十岁以前乃合于陶渊明的'怀良辰以孤往,而成就了二十年后的文学事业。

小学和中学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使他对理性、科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1917年,废名考入武昌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开始关心当时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运动。1920年从武昌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废名到武昌完全小学教书,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二、 存高远志,许本来心

1922年,废名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英文系。1925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出版后受到了当时文艺界的广泛关注。从创作伊始,废名就追求一种独特的“个性”与“自我”,这种精神直接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选择。

1926年,冯文炳开始使用“废名”这一笔名,之所以选用这一笔名,是有感于进入北京大学以后自己的蜕变,因为创作的理念发生转变,在四年的文学之途上“蜕了一层壳”,因此用新的笔名与过去划清界限,这就是“废名”的来历。1927年张作霖入京,下令将北京大学等9所学校合并为“京师大学”,引起北京大学和社会各界反对,废名因此事愤而退学。1928年,北伐军进入北平,夺回对北平的控制权,并改京师大学为“国立北京大学”。至此,废名复学。

1929年,废名从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在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1932年, 他的《桥》和《莫须有先生传》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废名以自己大胆的创新意识对文学勇敢追求、不懈探索,赢得了自己在现代文坛中独特的位置,可以说,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为文为人的一致性,他的执着笃行在自己日后的文学事业、教育事业上有更为淋漓尽致的表现。

三、 船行民间,亲践哲思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他历尽千险万苦回到黄梅,与灾难深重的底层社会、与劳苦大众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在深入民间的过程中,从象牙塔里走出的废名了解了国情,他的思想也在这艰难的实际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由心灵自我向家国天下的转变。

这一时期,废名做得最为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教育实践。因与当地中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不同,1944年他自己在冯家祠堂办学馆教学生。在当时新文学荒芜的黄梅,废名的国语课培养了一批学生对新文学的兴趣。废名以现代中国民主、自由之思想,以现代新文学平易、个性、不拘之特点建构自己的教育观,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践行着自己的文学思想,表达着自己的文学观、哲学观,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孜孜矻矻,丹心随古

19457月,经俞平伯、杨振声、朱光潜向校长胡适、学院院长汤用彤力荐,废名被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19491月,北平(今北京)告和平解放,此时,他开始潜心学习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并说我相信党,相信毛主席,相信毛主席的学问1951年,废名主动报名赴江西吉安参加土改运动。土改运动让他感受到了时代的巨变,感受到了时代和历史赋予知识分子的责任,为此他写作几万言的《一个中国人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装订成册,署名废名,扉页上写着献给中国共产党,并立志写一部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

1952年,废名返回北京,递交入党申请书。同年,全国院系调整,废名同杨振声、刘禹昌、赵西陆等一同调到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他渴望能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对社会、对人民有所贡献。而这里也确实留下了他辛勤播撒、不懈耕耘的汗水和足迹。此刻已经年过半百的废名,依然秉持着自己的性格,在体弱多病的情况下,毫无保留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表达着自己对祖国建设事业、教育事业的挚爱。

应该说,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中文系的师生对于废名先生都是由衷敬爱的。19537月,废名与中文系的二十八名学生一起为长春一汽汽车制造厂新建厂房挖地基,劳动之余他还与能接触到的工人、农民聊天,并做有详细记录,期望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但是不久后,废名的右眼忽然失明,经医院诊断为视网膜脱落,求治于长春、北京的医院都难以治愈。几个月以后,废名接受了这一事实,不再治疗,而是戴上一副医院为他特制的眼镜认真备课;因为医生告诫废名看书、写字不能低头,他读书、写字时,面前的桌子上便会立着一个木架子,以便坐时可以仰头看书、写字;也是因为只有一只眼睛可见,他走路异常缓慢,每次上课都提前很长时间出门……就是在这样极为艰难的状况下,废名每天为了学习和备课都需要阅读大量书籍,与此同时,他还坚持自己的爱好,经常读古典文学、西方文学作品等,数以百万计的讲稿也都是这一时期写成的。我们很难想象废名是以一种怎样的韧性精神坚持做到这些。然而,作为他的儿子,冯思纯先生却道出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每次走进父亲的书房,看到他那费劲吃力的样子,我就感到心酸,可是他却已习以为常了。”

1963年,废名患膀胱癌,在家依然坚持看书,修改讲稿。1966年,癌细胞扩散,废名仍将修改好的《鲁迅研究》、《杜甫讲稿》、《美学讲义》、《毛泽东同志著作的语言是汉语语法的规范》等讲稿交给了进驻学校的工宣队1967107日,废名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67岁。

从中共一大到二十大人民群众与党员先锋一道谱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史吉大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喜迎二十大,坚定跟党走我们始终牢记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上一条:丰碑礼赞 | 张维达:培育英才,传递薪火(第二辑 第45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