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学院13名师生于2019年7月18日赴吉林省通榆县边昭村开展精准扶贫活动,本次调研从科研扶贫角度出发,以“羊由‘散养’向‘圈养’模式改革下的饲料需求与开发”为主题,以期为当地脱贫攻坚、养殖产业提供合理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自2018年始,动物科学学院张明军教授团队在通榆县边昭村开展科技助农扶贫活动,积极改善羊的品种开发与繁育。以此为契机,2019年7月,动物科学学院学工办主任肖建荣老师组织本期社会实践调研,邀请张明军教授团队及动物营养系王鹏老师为本期“科技助农”社会实践团队提供理论指导。
动物科学学院团委于2019年7月初组织开展三次行前动员大会,在动员大会上,肖建荣老师对助农活动中调研分工、团队纪律以及实践要求等作出具体布置和整体规划;张明军教授为团队成员详细介绍通榆县边昭村养殖情况,提醒队员做好科学防护工作,多听、多问、多看;王鹏老师强调要开脑洞,打破常规,将视角放在农产品生产废料及非常规饲料上,不拘一格地收集数据和资料。通过行前动员大会,助农团学生清晰认识本期调研主题、通榆县边昭村种养情况等问题,并分组设计完成本期助农调研活动方案。
第一站,长岭县境内红日牦牛基地。该基地是东北最早大规模引进牦牛的基地,本次实践团受基地厂长邀请,为怀孕母牦牛诊断是否妊娠正常。母牛怀孕十月仍未生产,动物科学学院俞先峰老师通过直肠摸胎技术对两头怀孕的母牦牛进行胎儿检测,确定胎儿仍存活。母牦牛高原妊娠期为250-260天,一方面其从高原向平原地区变化导致的妊娠期延长,另外一方面其难产,要高度重视、密切观察,本次实践对牦牛的低海拔饲养与繁育有重要科研意义。
第二站,边昭村吉牧养殖合作社,牧业小区的示范羊舍是由动物科学学院张明军教授科技扶贫团队指导建立。张明军教授团队采用"优质肉羊高效扩繁技术"以杜泊羊、德国肉用美利奴羊等国际上公认的具有较高经济性状的纯种肉羊,借助当地的小尾寒羊(经济性状较差,但有多胎性)的子宫,借腹怀胎,为当地快速建立优质肉羊基础种群,推动当地肉羊养殖产业进入规模化健康循环发展模式,解决技术瓶颈,该项技术正在落地实践中。金永勋和俞先峰副教授通过B超仪器向调研团队员现场讲解羊胚胎的生长过程及影像学初认知,队员通过B超仪器对胎儿进行观察,清晰地看见胎儿跳动的心脏以及脊柱形状,观察其在母体的生长形态。随后,王鹏老师带领队员对现场的饲料进行样品采集,其后队员对当地农产品的副产物以及地上种植农作物进行采样工作,近距离感受科研魅力。
第三站,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调研小组参观由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与当地联合建立的科技扶贫小院。各高校科研工作者亲自下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学农、爱农、事农,在提高当地农产品产量以及农副产品种类的过程中,为当地的脱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队员切实感受到大国力量以及科技“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展示了党和国家对“三农”的发展决心,走入田间地头、羊舍猪圈,也是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行业“初心”。在新洋丰的会议室,公司董事长毕见波与调研团就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生产废料、生态环境、种养结合、人才需求等问题进行了深交流,队员深刻认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第四站,在吉林大学赴通榆县挂职干部、通榆县副县长戚英喜老师的鼎力协助下,实践团全体成员赴通榆县农业局,与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两位老师就通榆县当地作物及作物秸秆去向等问题进行交流学习。调研队员对通榆县土壤及作物情况具体深入了解,进一步规划调研实际研究方向。
第五站,通榆县边昭镇边昭村村委会。调研团与养殖合作社社长温枫就当地羊育肥问题及贫困户现状展开讨论。随后,实践团在地头、田间和农户家里中对绿豆秸秆、青贮饲料、牧草等当地常用的饲料和辅料进行采样留存。
第六站,边昭镇铁西村、五井子村及腰围子村综合服务站。“农户上楼”使边昭镇村民集中居住在昭福家园,服务站建立爱心超市,居民可通过社区服务来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农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最后一站,实践团在王鹏老师的指导下,对所采集的样品一一进行青贮饲料的pH值和氨态氮含量的快速测定实验。调研团队员通过打包、塑封、称重、对照等实验程序,对如何判断青贮饲料品质初步认知与学习。
动物科学学院13名师生通过对吉林省通榆县边昭村的精准扶贫活动,领悟农学科研要服务于中国大地的“初心”,体会到作为农科人脚踏实地的“始终”。新时代下的“新三农”,农科人身上肩负社会担当,本期调研采样虽完毕,但动物科学学院的实践调研将不会停止,一路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