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们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喜迎二十大,矢志跟党走。回望波澜壮阔奋斗历史,砥砺伟大复兴时代征程。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人物简述:
陈秉聪(1921年10月10日~2008年9月1日),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是中国地面车辆学术领域的领头人,也是汽车、拖拉机专业教育的开拓者。陈秉聪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及汽车拖拉机科研与教学工作,他曾担任吉林工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主任,后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担任吉林工业大学副校长。陈秉聪是我国农业机械设计和制造事业的开拓者,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曾担任长春市自然科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协会理事长,被评选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多届理事,同时也是亚洲农业工程学会副主席和中国地面—机器系统研究会主任委员。
一、少年出乡关,不成誓不还
陈秉聪1921年10月10日出生在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仲家村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陈秉聪的祖父兄弟两人是清朝末年的文武秀才。大祖父是文秀才,他在村里开办一所小学供十里八乡子弟读书,对贫困的家庭免收学费。陈秉聪的祖父是武秀才,在龙口市区经商,供养家人生活。陈秉聪的父亲在青岛医学院毕业后赴日本学习脑外科,获博士学位,归国后在青岛工作一生。陈秉聪12岁小学毕业,考入离家30里外的县立初中。初中毕业后,由于当地没有高中,陈秉聪考入了青岛当时以德语教学为主的礼贤中学。他在这所学校里只读了1年,“七七事变”便爆发了,日寇入侵。在青岛即将沦陷的时局下,陈秉聪带领几个堂兄弟经洛阳赴西安,考入迁至西安的北京师大附中。1939年从北师大附中毕业后,在“科学救国”口号的感召下,陈秉聪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却因缺少路费,只能就近转入与师大附中一壁之隔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机械系学习。该校是由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等4校合并而成,名师如云,在这里,陈秉聪迎来了人生新的开始。
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立誓保卫人民的热血青年,陈秉聪立志完成学业,刻苦钻研科学知识,以挽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陈秉聪进入国立西北工学院之后,身处闭塞的山沟里,信息不灵,生活来源也仅靠当时政府发放的微薄贷金,十分艰苦。但这些困难丝毫未影响到陈秉聪的求知欲望。在大学时代,陈秉聪与系主任、教授老师交流密切,尤其是他的导师内燃机专家潘承孝教授。陈秉聪在教授们的帮助下,解决学习中的许多问题,也启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得到了老师在生活上的帮助。爱国教授的治学经历和方法、刻苦的钻研精神,引导着陈秉聪前进的方向,对他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陈秉聪的大学时代正是抗日战争最残酷的岁月,中期又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上课之余,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歌咏队、宣传队,宣传抗日战争,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又参加了驱逐意大利教士走出教堂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陈秉聪的爱国热忱,锻炼了认识社会的能力,也为以后所从事的事业打下了思想基础。
二、壮志凭孤剑,忠心思报国
1943年夏陈秉聪毕业,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日本帝国主义依仗其“零式飞机”的优势对我国进行狂轰乱炸,无数无辜同胞惨死在敌机炸弹之下。“航空救国”这一响亮口号激励着陈秉聪,他决心在航空技术方面继续深造。此时,为培养自己国家的航空人才,国民党航空委员会成立了航空机械学校高级班,由当时的中央大学、西南联大、西北工学院等校的毕业生参加考试选拔。陈秉聪放弃了许多就业机会,毅然考入此班。航空机械学校高级班的设备、师资都是全国一流,在这里,陈秉聪如饥似渴的学习飞机发动机的修理、维护及设计课程。一年以后,他以全班第一名成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陈秉聪先后担任中美混合团第一大队见习员、军械长、机械长等职,终日与飞机打交道。
1945年,国民政府为了加强航空队伍中的技术力量,开设航空委员会赴美留学班,陈秉聪考入此班,来到美国陈留特空军机械学院研究班,学习飞机空中修理技术及喷气式发动机理论和设计,而喷气式发动机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动机。为了能多学一点东西,陈秉聪同时到离学校不远的伊利诺州立大学研究班就读。1948年,陈秉聪获航空飞机工程师称号,同时也获得伊利诺州立大学的硕士学位。为了尽快归国发展祖国航空事业,陈秉聪放弃了继续留校和优越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解放战争已临近尾声,国民党节节败退,纷纷逃往台湾。国民党方要求陈秉聪赴台,但陈秉聪看清了他们日幕穷途的腐败政治本质,认识到共产党才是新中国的希望所在,毅然拒绝赴台。为了躲避国民党对技术人员的大搜捕,陈秉聪以探亲的名义提早请假去澳门叔父家躲避,在那里,他日夜盼望着大陆的消息。终于有一天,陈秉聪收到父亲由青岛寄来的家书,说可以回来了。陈秉聪高兴极了,立刻赶到码头前去香港,并由香港坐上归国的轮渡。
三、丹心育桃李,精神千古传
陈秉聪院士在吉林大学毕生从事农机、仿生方面的科研、教育事业,开辟了“松软地面行走机械”新领域,并率先提出了“畸变模型理论”。陈秉聪院士在科研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他耕耘不辍,硕果累累,先后培养的数十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现都已成为国内外农业工程领域和仿生领域的中坚力量。在陈秉聪和任露泉两代院士的带领下,吉林大学工程仿生学科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变革,工程仿生事业的迅猛发展也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迈向科技强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先生主持创建了吉林大学农机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成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完成了国家211工程农机工程学科申报工作,并培养了一支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过硬的学术队伍,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教育大师。他的学生们表示,先生教书育人、春风化雨、德学双馨,始终支持青年人的学术发展,为青年人搭建了广阔的科研创新平台,先后培养了诸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先生一生节俭质朴,淡泊名利,谦虚慈祥,平易近人,即便在特殊时期经受了巨大的磨难和考验,先生仍能保持积极乐观、豁达淡然的心态。先生是我们的楷模,他科研兴国、不畏困难的精神始终激励后辈学者们不断攻坚克难、求实创新。
陈秉聪院士是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及汽车拖拉机科研与教学工作,是中国农机发展史中的传奇人物。陈秉聪院士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农机事业,为中国的农机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秉聪院士主持创建了吉林大学的农机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主持完成了国家“211工程”农机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他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支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跨多个学科的学科学术队伍。
他自幼苦读,立下凌云报国心;他远赴求学,归来思报国;他培育人才,丹心育桃李。陈秉聪院士教书育人、胸怀宽广、甘为人梯、提携后学,培养了农机拖拉机专业本科生5000余人,培养了30多名博士和博士后,其中包含1名外国来华留学博士生,他培养的博士和博士后均能力突出,都成为了农机、拖拉机、地面机器系统统筹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务带头人,并涌现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等一大批人才。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作为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陈秉聪以其远见卓识,开拓了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他的名字是吉林大学师生心中的丰碑。他孜孜不倦,忠心报国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学予以身许党,以身许国,承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从中共一大到二十大,人民群众与党员先锋一道谱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史。吉大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喜迎二十大,坚定跟党走。我们始终牢记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