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二字,可以俯身,可以仰望,这个流传几千年的敬语,凝结着学者先贤的风骨,蕴含着民族精神的传承。吉林大学自1946年建校至今,亦有这样一批批自祖国四面八方北上汇聚而来,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先生们。我校创排的原创话剧《先生向北》就以十余位先生为原型,讲述先贤故事,刻画校史经纬。
原创话剧《先生向北》于2022年获立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将于2023年进行巡演。为更好梳理校史脉络,深入剖析作品价值内涵,1月13日、14日,校团委组织开展话剧《先生向北》系列培训讲座,围绕“重温吉大历史 讲述吉大精神”和“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校园文化的自我展示与培养传承”两个核心主题,帮助学生演员了解角色形象、体会人物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纪明老师、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旭老师担任主讲人。校团委副书记张大权老师、文学院副教授高晓芳老师作主持,全体学生演员及有关负责老师参加讲座。
“我们为什么要创作《先生向北》?”谈及这部话剧创作的缘起,两位主讲老师分别从大学精神和文化自信两方面给出了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纪明老师从国家的发展历史视角切入,阐释奋斗精神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均有重要的价值内涵——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奋斗,是内生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深沉夙愿;追求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足的奋斗,是凝结在每一个中国人汗水中的殷切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是寄托于广大有志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大学精神与奋斗精神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纪明老师表示,吉林大学作为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光辉开拓历史,都需要凝结体现在我们的大学精神中,话剧《先生向北》为此提供了最生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在话剧作品中重温吉大校史,会让吉大精神更可信、更可亲、更可行”。
马旭老师则从文化自信的层面作了不同的阐述。“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信任与自豪的心态,是积极、健康的民族心态。马旭老师指出,大学校园文化的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以红色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更加深刻的校园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马旭老师以我校原创话剧《唐敖庆》《黄大年》和《桂梅老师》《朝天宫下》等国内优秀话剧作品为例,细致分析了话剧的艺术化表达如何传递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她表示,创排话剧《先生向北》,对于引导学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建立对学校的认知与归属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院副教授高晓芳老师在为学生演员梳理剧本脉络时,亦对话剧《先生向北》的创排意义进行了简要说明。她表示,《先生向北》的历史意义在于弘扬剧目所体现的“北上精神”,这是对先生的向往、敬意,是歌颂我党兴办、领导、发展高等教育丰功伟绩的集中展现;现实意义在于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缓解东北人才流失困局,感召时代新人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是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生动实践。“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高晓芳老师在讲座最后向所有学生演员表达了期望与寄语。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在路迢千里的北上归途里,先生们宛如灯塔,照亮了一方山河,但为今日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余音袅袅里是千年前范仲淹先生的长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撰稿/韩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