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7月19日至7月24日,外国语学院英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朝鲜语五个语系的十位同学在学院团委负责人王一涵老师的带领下,作为2019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国家级历史成就观察团团队,以“用世界声音,讲中国故事”为宗旨,在长江经济带国家重要门户城市、“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江苏省南京市开展了为期6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朱偰先生曾这样评价过南京,“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恰逢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南京七十年的发展变化是中国七十年沧桑巨变的真实写照之一。
1949年10月2日 新街口 新街口(今)
1930年代 秦淮河上 秦淮河 (今)
长干桥(古) 长干桥(今)
1928年 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 东南大学 (今)
调研首日,团队成员在中国药科大学采访了一位晨练的老人。在交谈中,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70岁老人为我们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变化,他就像一位长辈看着南京从一个走路总会摔倒的孩子,成长为可以为他遮风挡雨的港湾。这位老人在南京生活了一辈子,提到现在子女的生活时,他说:“小孩在国外,一直想让我到他工作的地方,可我不愿意,这么多年在这儿呆久了,南京是我的根。”
精彩瞬间·70年南京成就·共和国同龄老人
70载改革发展,南京俨然已经成为一座兼容并蓄的大都市。在街头调研中,团队成员在广场看见了一群正在跳舞的阿姨。经过采访得知,她们来自祖国各地,最后定居于南京。其中一位阿姨热情地说:“我来自新疆,我在南京跳新疆的舞,也教南京人跳新疆舞。我当初来这里打拼就是看中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女儿也在南京工作了,南京就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精彩瞬间·70年南京成就·群众幸福生活写照
调研团从英、俄、日、西班牙和朝鲜语五语国际化视角出发,在南京市内进行采访。累计采访104人,包括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籍的8名外国游客,29名中国游客,55名当地居民,18名中国学生,五语标语教学34组。
在采访调研过程中,南京人提到南京七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用到最多的词汇就是“快”——南京市着力发展的城市交通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城市绿化建设等均受到了市民及外地游客认可。
其中,交通建设是被提及最多的一项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南京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快、成效大,4号、S3、8、9号线的建成,缩小了南京各城区通勤时间,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在这里度过一生的南京人心中的”根“,在这里教书育人的老教授心中的“文化传承之处”,在这里追求机遇与梦想的年轻人心中的“未来”,在这里体味文化的外国友人口中的“充满现代气息的美丽古都”。在采访调研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外游客,还是本地居民都能很快的说出南京的美丽与改变。在中国快速发展背景下,南京市也在时代的潮流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着。
一路调研,一路采访,在盛夏的南京,团队成员感受着南京人的热情。从老人到孩子,从上班一族的青年一代再到励志求学的莘莘学子,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还是来南京度假的游客,大家纷纷把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余载所带来生活巨变的幸福感,通过调研团队镜头以为祖国母亲七十华诞送祝福的方式表达出来。
大江前绕,铅华尽去。祖国七十周年华诞之际,调研团赶赴南京为知历史、为参古今,为铭巨变,更为思笃行。六天,十个人,数百个素材,南京之行为调研团成员增添的不仅是阅历,更是历史的浸润、文化的滋养和家国的归属感。夏蝉嘶鸣,参天梧桐,骄阳似火,行人如梭。“六朝古都”的沧桑洗礼,现代化都市的灿烂文明,让南京这座钟灵毓秀的历史名城独具魅力。
六天的调研虽已结束,祖国70年来建设的历史性成果所带来的震撼将永留于心。南京之行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开始。作为外语人,从国际化视角出发,运用专业知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继续为国家的腾飞发展贡献力量,我们义不容辞。正如杨振斌书记所说:“我们不奢望自己能够成为民族的脊梁,但要成为脊梁上的一块骨头;不奢望自己能够为民族复兴铺设道路,但要做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石。”
文案:马思琪、杜泓延、张宇琪
图片提供:团队全部成员
图文后期:原欣宜、杜泓延
责编:李京蓉
指导老师:王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