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只管去做 无问西东
——对话《唐敖庆·芳华》主演杨爽同学
采访:刘一飞 董雨嫣 张靖茹
文字:张靖茹
“人,要站在书本上读书!”这是话剧《唐敖庆》中的一句台词,也是“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作为吉大师生自创自演的话剧,《唐敖庆》成为了吉林大学七十周年华诞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话剧讲的是我国现代理论化学开拓者、吉林大学老校长唐敖庆与吉林大学的深厚情缘,以饱满细腻的舞台表演重现了唐老在工作、生活期间的故事片段,以及唐老在学校建设发展、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留给学校的宝贵财富,彰显了以唐老为代表的老一辈吉大人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崇高情怀。
剧中唐先生的扮演者是现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杨爽,他将中国现代理论化学开拓者和奠基人唐敖庆的人生经历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大阶段的演技挑战
和杨爽师哥约定在咖啡馆见面,在提到《唐敖庆》话剧时,能感受到师哥对它浓浓的自豪感,“整个话剧编排是北京的团队,舞美都是专业的,但是演员都是吉大的,它是吉大第一个大型的人物话剧”。
《唐敖庆》话剧在16年7月初开始组织排练,预计9月10号教师节献礼,第一个挑战是时间非常紧张,杨爽说:“排练的那一段时间,平常从上午九、十点到晚饭不停的很正常;而且团队牺牲了整个暑假的时间去排练。”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话剧让他有时需要功能饮料这些来维持自己的精神状态。
杨爽从大二开始演戏,可以说是“经验丰富”,但是要去挑战这样一个年代跨度很大的戏,需要演出从青年唐敖庆到中年唐敖庆再到老年唐敖庆的层次感,对当时的整个团队尤其是杨爽师哥来说难度还是很大。杨爽和整个团队都要提前去做功课了解唐先生的时代、生平、交际圈子,切身感受年代特色,从而由内而外地理解“唐敖庆”这个角色。譬如我们普遍认为演老年人都要演的很孱弱,实际不然。杨爽认真琢磨过六、七十的老人的形态,发现他们“说话做事还是很硬朗的”。“第一次刚演完,在实验室做实验,突然发现自己背着手走路,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已经就是背着手走路,无意中已经有了角色的影子。看到实验室的玻璃上,看到很多唐敖庆的形象都烙在自己身上了。”回忆起这一段经历,杨爽仍非常感慨。
也许因为同是“理科男”,杨爽的身上有着与唐先生相似的品格与气质。在高强度的排剧过程中,学习、实验也不能落下,他选择了像唐先生做实验一样来压缩自己吃饭睡觉的时间。
在重庆复演时,有一位见过唐先生的教职工说:“这个小伙子(指杨爽)身上有唐先生的某些东西,他让我看到了唐先生的某些片段。”
撕掉“利己主义”的标签
“唐先生是一个高尚的人,人性中有很多闪光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物质匮乏,作为留洋大学生,坚持科学报国,毅然决然带着很多成果回国,在很艰苦的环境下,从零开始,一点点去改变积累,把平台搭好。唐敖庆先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以个人名义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人。回国后先到北大后来到吉大,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因为当时祖国的需要,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的精神,把个人的荣誉和利益放在国家之后,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这个才是中国脊梁、中国精神。”
当今社会风气日益浮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成为这个时代人的标签,杨爽对此也有一些看法:“可能现在大学生会根据‘专业热’去选择做什么东西,而唐先生学术为国、严于律己的教学和科研精神,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他认为,角色对人的震撼可能不是很长久,却是从内心的一种洗涤。角色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东西,什么是优秀的品格,纠正青年人的价值观,是精神的洗礼,可以使自己重新思考人生。
杨爽来说,演话剧虽然是一个业余爱好,但也是一种追求。研究生报考的时候,老师选择了他,给他的理由是——因为会艺术。用艺术的思维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可以做的更好。“最开始我不是特别爱说话,接触到话剧后,就变得善于与人沟通,也发现自己的声音也可以发掘,变得更有自信。”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可以经历不同的人生。”
短短一个小时,我们与杨爽师哥的交谈结束了,比起采访,这更像是听故事。听唐先生的故事,听师哥的故事,我能感受到师哥工科男的外表下细腻且充满艺术感的内心,时光虽短,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