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张永刚 图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5年5月5日,是著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家和中国人工智能奠基人王湘浩院士(1915-1993)诞辰110周年的日子,为缅怀先生,特撰文纪念。
当无数学子每天在王湘浩楼勤学苦读时,当我们站在王湘浩雕像前仰望时,当学生们因品学兼优荣获王湘浩奖学金而惊喜万分时,当吉林大学校友感恩王湘浩院士开创的数学、计算机学科所带来的一生荣耀时,当很多学生后辈深情回忆与先生的点滴过往时,所有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先生的精神指引和灵魂洗礼。如果要用一首词描述王湘浩先生,大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最合适不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为百花之首和第一君子的梅花,其儒雅、高洁、英雄、无畏、淡泊、开创的品格和精神恰如先生之风,芳香入骨,历久弥香。先生虽已离开我们,但他开创的事业还在蓬勃发展着,还在继续恩泽着众多学子。
后记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曾说过:“学数学,就要追着这个星球上最好的老师学,然后想法超越他。”王湘浩是否听过陈省身这句话,我们无法考证,但前半句话,王湘浩一定是认同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一定程度上与陈省身先生是心灵相通的。因为,他追随的两位先生,都是这个星球上最好的老师。
从一个学生的角度看,王湘浩无疑是幸运的,能在早期的求学道路上遇到江泽涵和阿廷两位先生。当然,两位先生也应该感到欣慰,他们遇到的是一个天分和品质都极好的学生。在两位先生的教导下,更确切地说,是在两位优雅的数学家和教育家的培养下,王湘浩勤奋耕耘,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我,在数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科学领域不断探索,也终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大先生。

晚年的王湘浩和陈省身在一起
(图片由吉林大学档案馆提供)
王湘浩在办学方面,尤其在创建吉林大学数学系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过程中,展露出一位杰出教育家的胸怀和担当。他善于包容不同意见,能发现并欣赏每个人的优点。他在对学生的安排中,竭力体现无私和公正,总是将最优秀的学生安排到关键的学术方向。
吉林大学原校长伍卓群曾这样评价王湘浩:“先生在吉林大学这样的全国重点大学,先后担任数学和计算机两系的首任系主任,创办出两个高水平的一级学科,在两个一级学科中能有三个专业入选首批全国重点学科,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纵观王湘浩波澜壮阔的传奇科学人生,他能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与他早期的传奇求学经历必定关系密切,更和他勤奋学习数学的经历密不可分。他自己也经常说:“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两种人:终其一生创造成果的人;贪图安逸、坐享其成的人。我们搞科研的人,不兴封建迷信那一套,但我希望,如果泉下有知,我能够无愧于天地,因为我的一生都在勤奋耕耘。”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王湘浩一生都在勤奋耕耘,都在创造传奇、挑战自我,他的研究领域从拓扑学、代数学、计算机科学再转到人工智能。同时,王湘浩还是一位文理兼修的奇才,也是“红学家”,喜欢京剧、元杂剧,爱打桥牌,善填词,写楹联,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更是一个懂生活、爱生活、有品位的先生。他曾用数学中的ε-δ语言编过戏词,用计算机语言填过《沁园春》以庆祝计算机研制成功。其中,他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时,为帮助学生记忆,将初等函数微分公式编成三字经《我的歌》,现已被后人刻在他的墓碑上:
我的歌
这经文,若能背,微积分,便学会;
n次幂,算微商,乘以n,降一方;
赛因X,作微分,结果是,柯赛因;
柯赛因,求导数,得赛因,加个负;
指数函,更方便,微一微,它不变。

伫立在王湘浩楼正门大厅一侧的先生半身铜像
而今,“王湘浩楼”正门大厅一侧伫立着王湘浩先生的半身雕像。先生正襟危坐,目光深邃、慈祥。每天清晨,阳光透过玻璃窗投射到雕像后面的墙壁上,形成独特的七彩光芒,让整个王湘浩楼都熠熠生辉,无数学子在先生的目光注视下,开始着一天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而今,我们可以告慰先生的是,他热血报国、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献身科学与教育的伟大精神,在吉林大学被一代一代接续不断地传承和发扬着。
致谢
本文得以成稿,笔者参阅了很多前辈的回忆文章,包括伍卓群先生的《追忆中国人工智能奠基人——王湘浩院士》、李荣华和刘叙华先生撰写的《王湘浩:最短的数学博士论文》等纪念文章,在此,特别向他们表达感谢和敬意。
同时,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师长和同辈的鼓励和帮助。他们为笔者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中肯的建议和细致入微的修改意见,特别要向汤涛老师和蔡天新老师表达深深谢意。他们不断地鼓励我,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在这里,还要向刘大有、陈建华、王康、刘卓军、张晓东、欧阳丹彤、方臣、张达鑫、王庆丰、霍睿等诸位老师和张孝志、邢辉、吕江花同学以及我的学生孙丽丽、陈曦、刘思慧表达深深谢忱。感谢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数学学院领导的支持。感谢河北安平县为纪念王湘浩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图片和精神滋养。感谢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数学学院师生对《王湘浩文集》的录入和文稿校对所付出的辛劳。
整篇文章的撰写,筹备了6年,写作了整整2年,经历很多思维卡顿的时刻,也有过很多无比兴奋的瞬间。从对先生的了解、研究、熟悉、推崇、敬佩、敬仰、仰望、景仰到膜拜,一个伟大的灵魂感动了我,也真真切切洗涤了我的灵魂。王湘浩先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存在,能有机会追寻先生的人生历程,能有机会为纪念王湘浩先生诞辰110周年尽一点绵薄之力,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人生经历。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张永刚